广东省文物系统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和考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坚定文化自信自强,紧扣省委“1310”具体部署,加快推进广东文物保护利用领域重大改革,在推动更高水平的文化强省建设中展现新担当新作为。
推进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
广东省人大出台地方性法规《广东省革命遗址保护条例》,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广东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行动计划》《广东省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行动计划》《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与考古工作的意见》,省政府办公厅公布《广东省“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实施方案》。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自然资源厅、住房城乡建设厅印发《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划定办法》《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编制工作指引》。省文物局印发《广东省“十四五”考古工作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加强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工程管理的通知》。目前正推动《广东省文物保护空间规划》等政策文件制定出台,着力强化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政策引导。
文物保护管理日趋完好
截至目前,广东全省核定公布不可移动文物2.5万余处,其中 文化遗产1处(开平碉楼与村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87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5000余处。每年实施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工程30余项,稳步推进长征 文化公园(广东段)和鸦片战争海防遗址保护利用项目建设。全面完成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安全直接责任人公告公示,文物安全工作纳入地方政府年度考核评价体系。完成国保单位保护利用情况调研,全省80%以上的国保单位保存状况良好,开放利用率达88%。全面开展红色标语类革命文物专项调查工作,选定1055条形成省红色标语名录,数量居全国 。完成1513处首批革命文物现状调查工作,按照A类抢险加固、B类整体修缮、C类局部维修、D类保养维护进行分类,目前保存状况较好的达到85.2%。
考古成果作用得到彰显
实施早期岭南探源工程,制定早期岭南探源工程科学研究计划。广州南越国宫署遗址及南越王墓、“南海Ⅰ号”沉船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英德青塘遗址、广州南越国宫署遗址等10处遗址、11个考古发掘项目先后获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英德岩山寨遗址入选“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南海Ⅰ号”考古发掘项目采用 首创的整体打捞方法,考古发掘工作全面完成,出水文物总数达18万件(套),创全国单个考古项目发掘数量之最。启动并基本完成“南澳二号”沉船遗址水下考古调查工作,获取了沉船遗址的准确定位。持续推进以广州为牵头城市的海上丝绸之路联合申遗,推动香港、澳门、惠州、佛山、茂名等地正式加入海丝申遗城市联盟,目前联盟城市总数增至34个,其中广东省9个,占比超四分之一。
博物馆改革发展水平明显提升
广东全省备案博物馆383个,其中 一、二、三级博物馆共82个,定级总量居全国第二位;博物馆藏品259.11万件套,数量居全国第四位,其中珍贵文物86263件(套)。至2020年底,广东省已成为全国实现省市县三级博物馆全覆盖的五省市之一。承担 文物局“全国博物馆节能减排”课题,为全国博物馆落实“碳达峰、碳中和” 战略开展有益探索。在全国率先建立广东博物馆藏品数据库。全省27个展览获评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22个展览入选全国“弘扬 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全省博物馆年均举办陈列展览超2000场,举办教育活动1.3万场,免费开放比例达95.1%。在全国率先编制《博物馆工作指南》和《广东博物馆年度事业发展报告》,科学指导总结博物馆运行管理。成功举办首届中国博物馆学大会。
红色文化资源活力不断激发
广东全省核定公布不可移动革命文物1530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6处,可移动革命文物4952件(套),革命博物馆纪念馆45家。加强革命文物整体规划,联合广西、福建启动《广东片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专项规划》和《海陆丰片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专项规划》,联合省林业局编制《广东省南粤红绿径发展规划(2024—2028年)》,完成《“南昌起义部队南下广东”“中央红色交通线”“东纵抗战路”红色革命遗址群专项规划》,推动主题相近的革命遗址群“整体规划、连片保护、统筹展示、梯次利用”。打造红色旅游品牌,2023年举办首届广东红色旅游季暨“重走长征路”活动,发布十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组织“打卡广东红”百团游、百车游、徒步游。2022年起举办两届“红心向党·革命故事会”活动,吸引47万名少年儿童踊跃参加。开展红色讲解员大赛,培训全省红色讲解员3000多人,组织“百名红色讲解员讲百年党史”百场宣讲等活动。
文物活起来亮点纷呈
推进区域性文物资源保护利用,广东潮州列为第二批 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地区,核定公布5个省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新推动线性文化遗产保护,精心打造44条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70条广东省历史文化游径和4条广东考古游径,推出广东文物主题游径地图。推介26个省文物古迹活化利用典型案例和4个省文物保护工程典型案例,公布5个“2022年度广东重要考古发现”项目。2022年与港澳联合举办首届粤港澳大湾区文物建筑高峰论坛,共同签署《关于深化粤港澳大湾区考古及文物建筑交流与合作意向书》。
奋力推动文物工作取得新突破
广东将创新文物保护传承,绵延赓续岭南文脉,生动鲜活讲好中国故事、大湾区故事、广东故事,奋力推动全省文物工作展现新气象、取得新突破,推动广东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
深化文物保护利用改革创新——持续推进海上丝绸之路申报 文化遗产。推动建设大湾区水下考古国际合作中心和 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站,持续打造“南海Ⅰ号” 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品牌,做好“南澳二号”水下考古工作。开展云浮郁南磨刀山遗址、清远英德青塘遗址、岩山寨遗址等考古调查与发掘。
推动文物深层次赋能乡村振兴——结合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进一步摸清乡村文物底数,完善文物保护名录。推进乡村文物保护工程建设,每年实施30处以上乡村文物保护工程。鼓励古建筑活化利用为旅游景观、休闲娱乐场所、乡村历史文化展馆等,用好乡村大遗址,推动省级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打造集科研、教育、游憩为一体的乡村文化空间。
加强革命文物保护管理利用—— 公布首批广东省革命遗址保护名录,加强革命遗址的历史研究和价值挖掘,统筹实施“广东片区”“海陆丰片区”,以及“南昌起义部队南下广东”“中央红色交通线”“东江纵队抗战”等同一主题、分布集中、内涵关联的革命文物连片保护和整体展示项目,打造一批高质量精品展陈。继续推动长征 文化公园(广东段)建设和鸦片战争海防遗址保护利用。会同港澳地区开展革命文物资源调查,推介红色主题游径,共同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项目。
创新共建省级文博场馆——以省区联动形式,与广州市南沙区共建广东省文物考古标本库房(标本馆),强化全省文物标本管理,推动文物考古和历史研究高水平发展。与广州市黄埔区共建广东省自然博物馆,征集展陈自然类标本等,填补省内大型自然类博物馆空白。
激发活力让文物活起来——完善丰富广东文物主题游径,编绘完善广东文物主题游径地图,探索依托文物资源建设一批具有岭南特色的旅游景区。推出“抖IN湾区博物馆”系列宣传活动,推动博物馆藏品创造性转化和文化惠民。持续打造“问脉南粤”“粤游粤红”等文物传播品牌,继续办好广东省红色旅游季、广东省“红心向党·革命故事会”、广东省红色讲解员培育等活动项目。
(来源: 文物局)